吉狄马加:作家应有国际性文化视野与深层次的国际性交流
2017-09-22  来源: 人民网

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人民网 王子侯摄)

以“命运共同体,合作新格局”为主题的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今天在甘肃敦煌举行,本届论坛由人民日报社和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主办,12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265家媒体的代表出席论坛。

下午,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举行分论坛——丝路文化发展论坛,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以“作家的国际性文化视野与深层次的国际性交流”为主题发表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非常高兴在丝绸之路很重要的文化交汇点敦煌参加这样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论坛。我觉得人民日报办了一件非常好的事,因为现在确实是在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博弈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开这么一个有关丝绸之路的论坛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虽然在欧洲和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了某些逆全球化的现象。但是客观来说,世界处在全球化的过程和态势是任何逆全球化的力量所无法改变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是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人类命运和利益共同体。这也是“一带一路”宏大战略构想的核心内容。

现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涉及到80多个,40多亿人口。现在全球总人口在75亿左右,而“一带一路”国家已经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大半。所涉及国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它们占据的世界资源和经济总量也十分巨大。

另外,“一带一路”不同的国家中生活着一千多个民族。其文化多样性也是极为丰富的。由于诸多因素和原因,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今天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所有的发展,都必须要用面向世界的思维来思考和决策,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向未来时占有先机。

作家的国际性视野与深层次的国际性文化交流,这个话题对当下而言,应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也很有现实的针对性。作家需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并不是说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作家和诗人才应该具有国际性的视野,吸收、借鉴和学习一切世界性的优秀文学经典,应该是每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诗人所应有的素质和胸怀。

从某种意义而言,任何一个大作家和大诗人,如果不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这就包括对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真正有深度的认知和了解,不是我武断地认为,这样的作家就一定不会写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就是写出来了也是一个特例和偶然,因为今天的一位大作家的形成,他的文学积累和学养一定是来自多个方面的。

纵观世界文学史,特别是十八世纪以来,世界不同民族间的文学交流逐步加大,这其中当然有国际海洋贸易增加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最后能真正加深彼此深层次了解的还是有关心灵的文学,可见,文学作为认识对方心灵世界的作用是巨大的。“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诗人歌德提出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的文化,当然包括文学从来就不是在孤立和封闭中发展的,所以,如何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作家个体的角度,都应该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区域性的文学(包括作家群体),甚至一些被认为是极为边缘的文学,能获得世界性的承认和成功,那里的作家和诗人毫无例外都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并能最大限度地吸收世界性的文学成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拉丁美洲爆炸文学,同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崛起于世界文坛的非洲黑人文学,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子。

所以,我一直认为今天所进行的国际性的交流,应该是深层次的,同样应该还是平等双向的,一方面,国家相关的文化机构要进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在这方面,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是做得较为成功的,在对外推荐他们的文化,特别是新的文化创造应该说成绩斐然。据我所知,从五十年代开始,日本就有计划地将日本重要作家和诗人的作品翻译成大量的西方文字,还把一些重要艺术家的作品有计划地向外进行整体推荐,极大地提高了日本文化经典在世界的影响力,而这些工作大都是由一些文化中介机构完成的,比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安部公房,画家东山魁一、平山郁夫,电影导演黑泽明,动漫导演宫崎骏等等,他们应该说除了自身作品达到的高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力量的隐形推动。所以,我认为今天对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也应该需要我们来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并加以有计划的实施。

另一方面,我们除了应该具有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外,还应该高水平地进行我们的文化交流,其实近十来年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如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使外界能通过认识我们的精神产品来进入民族美好的心灵,这也需要我们总结经验,有的方面还需要向别人谦虚地学习,比如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等,应该说他们在推荐本国高品质文化,当然也包括作家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并可以多多借鉴的,他们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如果按成本和收入算起来,他们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就一个驻中国的塞万提斯学院,每年所举行的纪念有关西班牙语系作家和艺术家的纪念活动就不计其数,其学术水平之高,运作策划之巧妙,我以为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借鉴的。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必须是深层次的交流,这种深度的交流往往必须需要载体,同时还需要把这种交流实实在在的落地,当然我们也会面临一些困难,深度的交流总要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尤其是现在是一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与外界的交流除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外,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客观上讲,不同特质间的文化的对话和互动,其本身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关系,因为任何了解和认知都需要时间和过程,但我以为只要我们抱着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良好心态,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对话总是能展开的。

我认为,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文明和文化冲突论,是把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推到了极端,其实世界不同文明间和不同文化间,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就从未停止过沟通和对话,人类从未停止过重建语言和文化沟通的“巴别塔”,正因为有了这种沟通和彼此的了解,生活在不同地域,传承着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不同民族,才能真正去了解和阅读对方,从而为人类搭建起一座又一座沟通的桥梁而成为可能。

我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必须落地,那是因为这些交流既要有形式,又要有内容,同时,这种交流还必须得到交流双方甚至多方的信任和认同,已经举办了五届近九年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从2007年举办第一届开始,就被国际诗坛列入了世界七大国际诗歌节之一,这七大国际诗歌节分别是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意大利圣马力诺国际诗歌节。

截至今天为止,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有近千位中外诗人参加这一诗歌的盛会,其中有来自国外的数百名重要诗人,可以说,这种用诗进行的文化交流,既宣传了中国是一个真正的具有悠久文化传统诗的国度,同时又让来自不同国家的诗人深度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当下的发展,这种交流还带来意想不到的后续影响,大量的外国诗人回国后就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就中国的给他们的美好印象都写出了大量有深度的、有影响力的文章,阿根廷著名诗人阿里法诺就在阿根廷最重要的报纸上发表了署名文章《一个伟大的诗歌节》,波兰文学家协会主席、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主席玛莱克·瓦夫日凯维奇,也在文章中盛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东方的一个创举”。就是最近刚刚闭幕的草堂国际诗歌大会和成都国际诗歌周,也以其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文学交流,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这种深度的交流,在我们当下的文化和文学交流中还是比较少的。今天的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文化大国,但我们如何把自己建设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我认为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富有胆识地创造性地去开辟新的天地。